查看原文
其他

难忘的非洲 不灭的记忆 | 开着车追猪

李春梅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作者感言

我常说,没有到过非洲等于没出过国。作为一个外交官,没有在非洲工作的经历将是一生的遗憾。

我曾在亚、非、拉、欧、中国香港和澳门等地工作和生活过,因工作关系到过很多国家,其中几乎走遍西欧和西部非洲,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非洲,工作生活最艰苦的也是非洲。

我经常和有同样经历的先生谈我们曾经工作过的国家和地区,谈工作感想,回忆过去,我们谈得最多的还是非洲。非洲的苦、非洲的乐、非洲的风土人情、非洲的一切,我们自认为是“老非洲”了,有着浓重的非洲情怀。

 ——李春梅




01

充满好奇赴非洲


20世纪80年代,我和先生被派驻几内亚比绍使馆工作。此前,先生曾在驻葡萄牙使馆工作过,我也曾在墨西哥留学,但是非洲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只听说非洲很落后,生活比较艰苦。但是,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还在,特别是文革中经常听到大家讲到“解放亚非拉”,对非洲有一种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我们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在那个交通和通讯都不是很发达的年代,几经周折终于登上了去几内亚比绍首都比绍市的飞机。一登机才发现,这是一架小飞机,只能乘坐40多人。机舱内闷热潮湿,有一股浓浓的味道,以前从没有闻到过,只觉得很呛鼻子,很快我就感到恶心、头晕。飞机迟迟不肯起飞,听说还有乘客没有登机,大家一起等待。只知道非洲艰苦,没想到飞机也这么小,真的很落后。

终于广播中传来机长的声音,飞机可以起飞了。我头靠着机窗,眯缝着眼睛。原来只有两个乘务员,其中一位是男士。飞机在滑行中颠簸得很厉害,突然发出轰隆声,紧接着,腾空而起,机身左右摇摆,所有乘客都发出噓噓的声音。我真担心飞机是否出了问题。

终于,飞机平稳了,我慢慢睁开眼往下看,飞机非得并不高,下面的大西洋近在眼底,连翻滚的浪花都看得很清楚。一路上,既没有水喝,也没放音乐,只有发动机发出的轰鸣声。空调是有的,在送来的冷气中夹杂着那股难闻的味道。


02

比绍初印象


飞机降落在比绍市国际机场。走出机舱的一刹那,感觉像进入了蒸汽浴房,估计湿度可高达90%以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闻的味道,事后知道,比绍市没有一个公共厕所,随地大小便造成很大的污染。


我印象中的使馆不是高楼也应该是几栋像样的平房,没想到使馆租住在两座民房中。我们被安排住在一座所谓的三层小楼,一层只有一个很小的房间,大使司机住。二层有一室一厅一卫,是大使夫妇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三层朝南一室一厅,是主任夫妇居住和办公的地方。朝北是一条很窄的露天走廊,走廊的尽头是一个只有1.5平米的蹲坑厕所。

厕所的左手是一间只有6平方米,没有窗户的佣人房间。房间里摆放一张比单人床大点的木板床,等于进屋就上床,没有床头柜,没有立柜,更没有写字台。很小的门上安了一扇纱门,估计这里蚊子不会少,因为下面就是住家,又脏又乱。这就是我们的住所,从此开始了我们在非洲的工作和生活。


03

“有钱没处花”


都说非洲生活艰苦,没想到使馆的居住和办公条件这样差,有点出乎意料。我和先生是使馆最年轻的外交官,也是为数不多的懂外语的年轻人。我被安排在办公室工作,每天坐在传达室除了接听电话、接收信件外,最重要的工作是外勤,跑机场、接信使、送照会,为使馆采购日常生活用品,还担任大使夫人的翻译。


几比堪称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时至今日,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首都比绍没有一家商场,连个小卖店都没有,当地人不懂得经商。没有菜市场,偶尔会在路边发现卖菜的,都是以根、棵、个为计量单位。在当地买不到油盐酱醋,也没有肉类产品供应,那才是真正的有钱没处花。



04

吃鱼吃到哭


使馆所有生活用品都从香港采购,米面和猪牛羊肉则委托当时在几比海域捕鱼的中国水产公司的同志从西班牙的拉斯帕尔马斯岛购买。

当时中水公司有10多条渔船在几比海域捕鱼,那时候这里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每次出海都满载而归。他们将捕到的鱼运到拉斯帕尔马斯卖,然后回到比绍进行休整,但是时间不确定,有时一两个月,有时三五个月。

我时刻掌握渔船靠岸的时间,并且提前在码头等候。每次船靠岸,我都会上船,给船员送去电影光盘、香烟、酒等,他们将为使馆采购的食品和物资卸下,我则负责找车拉回使馆。

一次,中水公司的渔船几个月没有靠岸,使馆冰柜里除了鱼、虾、蟹,空空如也,粮食也快断顿了。当地除了鱼,什么也买不到。

厨师来自天津,擅长海产品料理。但是再好的海鲜,天天吃也会吃腻。厨师使尽全身解数,变着法地调换花样,改变鱼的做法,红烧鱼、油焖鱼、清蒸鱼、水煮鱼、鱼排、鱼丸子、鱼肉馅饺子、鱼肉馅包子……但是鱼怎么吃也改变不了它的味道,鱼就是鱼,咋做也做不出肉的味道来。

特别是鱼肉馅的包子,不放葱,也没有姜,咬一口冒白沫,吃到嘴里,一股浓浓的腥气味。刚开始,大家还坚持着吃几口,到后来见到鱼就反胃。再好的鱼宴也有吃够的时候。

一天,已经到了吃饭时间,我从外面回来,一进食堂就看见招待员的夫人小孙两眼红红地从食堂里面跑出来。我问她咋了,小孙带着哭腔对我说:“又吃鱼……”

何尝不想哭啊,但是作为使馆唯一的女外交官,我一直忍着。


05

“临危受命”


面对这种情况,使馆领导着急了,那时候还没有“以人为本”这一说,但是大使是一位老革命,他懂得此时讲大道理无济于事,关键是要给大家吃上肉,改善大家的生活。

领导找我谈话了,让我无论如何想办法买到猪肉,而且要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任务太艰巨了,因为我知道,在比绍这座不大的小城里,人都没饭吃,谁还养得起猪啊!

但是,在那个年代,领导的话就是命令,而且是军令。军令如山,必须完成。


06

开车追猪


我开着车在比绍市内到处转,看哪里可以买到猪肉。城市本不大,很快转个遍。没有见到卖猪肉的,连个猪影都没见到。于是我开着车朝机场方向驶去,记得机场附近有个小村庄,到那里去碰碰运气吧。

前边就是小村庄了,隐约看到有人在走动。突然,从草丛中蹿出一个动物。我本能地踩了一下刹车,仔细一看,我笑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是一头黑色的小猪!


我想将车停下来,但是那头猪发现了我,在汽车前拼命地跑。我没加思索,一踩油门,跟在猪的后面。猪看见汽车,跑得更快了。我紧握方向盘,紧紧地跟在猪的后面。

猪不是很大,但是跑得很快,一眨眼,跑进了一个农家小院。说是小院,实际就是用树枝和棕榈叶搭建的栅栏,栅栏里有一个茅草屋。


07

愉快成交


我将车停下,这时从茅草屋里走出一个30多岁的女人,后面跟着几个蓬头垢面的孩子。我很有礼貌地上前打招呼,并问那头猪是不是她家的。



她犹豫一下点点头。我一下来了情绪,问她是否卖。她愣了一下,什么也没说,转身进入茅草屋,很快一位40多岁的男人出来了。

看样子他们是夫妻,我上前说明来意。男人很快明白了我的意思,和他妻子用克里奥语商量后,问我出多少。看来有戏,我心中暗喜。我请他说,多少钱可以卖给我。

两个人再次用克里奥语商量后说,卖1万比索。按当时的比价,合人民币大约1千多元。太贵了,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最后以6千比索成交。我让他们将猪杀了,下午4点钟来取肉、交钱。


08

大方的买主


当天下午,我开车再次来到他们家,还没有进村子,远远就传来非洲特有的鼓乐声和歌声。走到近处,我看到几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他们家门前,载歌载舞,像过节一样高兴。


杀好的猪被劈成两半,猪头、猪下水、猪心、猪脚等洗得很干净,有序地摆放在茅草上。大家围着死去的猪欢呼雀跃,好像举行什么仪式。我是头一次见到非洲人杀猪,原来在这里,猪是如此受尊重。

我告诉他们,我只要猪肉,其他的都留给村里人享用,但是钱照付。此话一出,在场的人欢声一片,恨不能将我抬起来,他们从没见过这么大方的买主。


09

奇怪的猪肉


猪肉终于买到了,我如释重负,完成任务的心情是愉悦的。一路上,我开着车,听着邓丽君的歌,想着馆员同事们有猪肉吃了,心里那个乐!

很快,买到了猪肉的消息传遍全馆。大家纷纷下楼观看新杀的猪,围着猪肉左看右看,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想象着这猪肉该有多好吃啊!

厨师早就做好了准备,他要做顿红烧肉,让大家好好解解馋。


红烧肉上桌了,但是没闻见什么香味,可是红烧肉的样子还是挺诱人的。

大家几乎同时下筷子,夹起一块刚出锅的猪肉放进嘴里。一块肉还没有下肚,有人停止咀嚼,大家面面相觑。

“这是什么味道啊?”不知是谁发话了。

“是啊,怎么回事,不像是猪肉啊!”又有人说。

“是猪肉,但是不新鲜。”有人回答。

“不对,猪肉是新鲜的,但是这个猪没有劁过,所以有臊味。”一位老同志发话了。

“对,是没有劁过的猪,所以有这种臊味,真难吃……”

终于大家统一了看法,虽然是新杀的猪,但是肉很难吃,因为它没有被劁过。

那时,我还真不知道,劁过的猪肉才好吃。

多少年以后,我到拉美国家去工作,那里的猪也不劁就杀,但是没什么异味,听说要将猪肉用凉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煮,猪就没臊气味了。


10

感慨万千


如今,事情已经过去近30年,每次大家说到非洲的艰苦,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开着车买猪的趣事,一闭眼睛就能看见那头小黑猪在我的车前拼命地奔跑,我在后面开着车追的可笑场面,想起当年吃鱼吃到哭,见到鱼就反胃,也曾发誓一辈子再不吃鱼了的难忘岁月。就因为当年鱼吃得太多了,吃鱼吃怕了,吃伤了,至今我还讨厌吃鱼,尽管鱼肉很有营养。

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相信现在的外交官再也不会有那种经历了。


作者

李春梅


1989年作为首批中国—葡萄牙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处正式成员进驻澳门,曾先后担任外交部驻巴西里约热内卢和西班牙巴塞罗那总领馆副总领事。




- END -



文字 | 《走进非洲 一个外交官眼中的世界》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元元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倾听外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